近年來人類對肉品需求量大增,大面積的熱帶雨林被砍伐,用來生產穀物作為畜牧業飼料;加上工商業活動密集,產生大量溫室氣體,造成地球暖化、全球氣候異常,地球是一個生命共同體,「減碳」,刻不容緩!而種樹不僅能減碳,還能營造生物棲地。
依據Plant for The Planet 與世界三大保育組織所發起的「造林植樹,造福地球: 兆樹運動」,該計劃估算:一株樹每年平均可吸存12公斤二氧化碳。
您不可不認識的海岸種樹! 臺灣有一群人,正為搶救國土默默在海岸築起綠色長城。
Q1:為什麼要在台灣的海岸種樹?
海邊原生海岸林因為開發而消失,導致台灣海岸線退縮,沿海原生態消失,也危及沿岸居民生命財產安全,所以需要在海岸種樹,把保護我們的海岸林長城種回來。
Q2:海岸種樹的困難?
海邊溫度高、風大、乾燥、鹽分高…等
不利於樹苗生長的因素都在海邊,讓種樹變得很困難。
Q3:海岸退縮跟我有什麼關係?
海邊中央地質調查所調查,台灣海岸30年間約退縮100-650公尺,這是國土不斷流失,造成海邊可用土地減少,對於海浪或風災的保護也降低了。
Q4:常見海岸樹種的樹種有哪些?
木麻黃、林投、黃槿、草海桐、水黃皮…等,抗風、耐鹽及抗旱性極佳的樹種。
沒有水,任何植物都無法存活。為克服海邊年雨量少,水源不易取得的先天障礙而研發出水寶盆。水寶盆蓄水後,透過盆內的棉繩,可穩定提供樹苗水份。盆子材質是回收紙,在樹苗成活後盆子可自然分解,對環境友善。
雲林台西海園匯集了種種海岸造林的嚴峻因素,地層下陷、土地低於海平面一米,海水倒灌、土壤鹽化、夏季烈日、冬季強風、缺水等。
慈心基金會在台西海園,以生態工法營造12公頃的人工濕地,提供種樹所需的淡水資源;至今,台西海園已栽種了30種濱海原生植物,總計25,000顆樹,存活率達7成以上。而在該處大量種樹,幫助蘊涵淡水資源,成為地層下陷區,減緩海水入侵的第一線。
「竟然因為一個小小的盆子,讓這塊土地不再是一片造林失敗的區域。」
台灣面臨50年來最嚴重乾旱,在烈日缺水、風砂掩蓋的金門,挑戰更為艱鉅。多年來,當地難以克服海岸造林困境,耗費大量人力、資源種下的樹苗存活率僅約一成。
去年5月首度在歐厝、嚨口2處海岸造林地使用種樹利器「水寶盆」,種下300棵樹苗,半年後存活率竟高達七成。
今年(2021年)的植樹節,慈心基金會與金門林務所合作造林,使用「水寶盆」擴大於海岸植樹,預計種下2萬4200棵樹木;還有12位民眾自願提供私有土地,在社區種下1225棵樹,盼這些「風頭樹」能發揮防風定砂的功能。
台江海岸造林計畫最為特別之處,在於當地特有的生態、人文、經濟共生發展樣態:由離岸沙洲環繞而形成的七股潟湖,因具有較外海穩定的環境,成為涵養珍稀五梨跤紅樹林、黑面琵鷺等 200 多種過境鳥類及 200 種魚蝦貝類的高生物多樣性水域,其中更有 3 種在 IUCN(國際自然保護聯盟)列為極危,4 種列為瀕危的物種,堪稱是臺灣海峽的魚類基因庫。豐富的自然資源也促成在地人文長久以來的共生發展,形成歷史悠久的養蚵產業。因此,在台江地區以海岸造林行動,鞏固因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、沙源不足而逐漸窄化的沙洲,不僅具有復育自然生態環境之效、守住全臺最大潟湖地景,更連帶對於在地產業經濟、人文歷史的存續具有關鍵影響性。
* 資料來源: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