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梅著花未

君自故鄉來,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,寒梅著花未

圖文: 張庭銘 / Pexels2019/7/8

小時侯讀這首詩,只知道王維描述的是鄉愁。長大乘船在各地,習慣獨立居無定所的遊子,鄉愁是縹緲的意相。

步入全球經濟的時代,智慧手機與網路讓通訊沒有距離。吃到飽的流量,地球村的年代,距離彷彿不存在。

接觸這一群來自越南的工作者,跟印象及傳聞中的不一樣。

星期天早上,很多外籍工作者在東協廣場、車站集結,嬉笑、聊天及交換各種情報。但他們搭車來上中文課,還有剛從夜班下班,直接來上課的。好學、有禮貌,會感恩,願意去付出…除了講話的音調,我不覺得他們是外國人。

課程中休息,打鬧喧嘩讓我意識到他們是年輕人,在台灣的年輕人尚在就學與家庭照顧的年紀,他們背負著家庭的期待與責任來到異鄉。

期中作業是用中文寫封信給家人,發表那天,思念的流動與生硬腔調,訴說每個人緣起,混成不捨的渦流。深深的愁,平常通話時哽在胸口,只能絮叨家常,如同詩人般的問「來日綺窗前,寒梅著花未」?

「君自故鄉來,應知故鄉事」,知道故鄉事,仍止不住那一段思念,雖然如此,為何要一問再問?因為獨在異鄉的異客,對鄉音的有天生的調頻,在同頻率中,想暫時忘了這是異鄉。

遊覽車裡越語的電音歌曲價響,車頂彷彿要被掀開了;沒有麥克風的人,拿著礦泉水瓶一樣唱得盡興。我的耳膜快被震破,沒關係,大家唱得高興就好。

因為鄉愁很淡,但是很濃….

Copyright © 福智台中學苑 All rights reserved.